90后程序员因技术能力出众,逐渐成为圈里小有名气的“大神”,却未能守住法律底线,为网络黑产开发可绕过社交平台风控的软件,最终难逃法律制裁。近日,经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提起公诉,被告人王某犯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,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,缓刑四年,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。
王某原为一名自由职业程序员,喜欢研究大厂软件的“漏洞”,逆向分析并制作小工具,还常在论坛、社群里分享成果,逐渐成为圈内认可的技术“大神”。2022年11月,有人联系他开发一款“改机软件”,主要用于突破国内某社交平台的安全风控机制。
为什么有人要“突破风控”?原来,该社交平台用户基数大、场景多元,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诈骗、引流、传播不良信息的重要目标。他们冒充名人、发土味情话,甚至用AIGC造假,目的只有一个——“吸粉引流”,背后藏着诈骗、传播不良信息等黑产链条。
社交平台也不断升级相应的风控策略,通过分析注册账号、登录设备、系统环境、使用行为等排查异常账号,限制该账号的部分功能并进一步加强验证,做好事前预防、风险管控。这些风控措施无疑提高了不法分子的犯罪难度和成本,让黑产分子“难以下手”。于是他们把主意打到了技术人员身上,想找帮手实现“突破”防线。
王某接受委托后,对逆向分析成果进行了完善,开发了一款“香某某”软件,其中的“一键新机”功能能突破社交平台风控唯一性识别机制,绕开检验机制,而数据恢复功能则可实现大批量无验证登录。“香某某”软件推出后大受欢迎。王某随即对软件再次升级,提升兼容性,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其他社交平台。同时,以周卡、月卡、年卡的方式通过网络销售该软件,由此获利80万元。
购买并使用该软件的外地用户杨某,因利用“香某某”软件登录多账号发布引流内容被警方查获。顺着软件线索,警方也找到了王某。2023年11月,王某被抓。
审查过程中,承办案检察官特意厘清了一个关键问题:“技术工具”和“犯罪程序”的区别。“不是所有技术工具都‘中性’,判断一个程序是否违法,不光看技术原理,更要看设计目的是不是为了突破安全防线,功能用途上有没有其他合法用途,在实际危害上是否帮黑产实现了违法犯罪?”检察官认为,像涉案软件,用途单一到只能“绕风控、破监测”,没有任何合法场景能用到,它早已不是“中性工具”,而是法律明确禁止的“犯罪程序”。
经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,被告人王某犯提供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,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,缓刑四年,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。
检察官提醒
网民应增强网络安全意识,警惕各类“吸粉引流”行为,不点击不明链接,保护好个人信息,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甚至帮凶。同时呼吁互联网从业人员恪守法律底线,技术应用需合规评估,切勿心存侥幸,沦为黑产“帮凶”。
炒股配资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