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张嫱 本报通讯员 夏丽萍
海参育种,堪称一场漫长而艰辛的“科研马拉松”。一只海参从幼苗成长为成参需要3~4年,培育全新品种更是难上加难,需要历经三代甚至四代繁育,前后耗时长达14年。
而在山东威海,有这样一位奋斗者,他数十年如一日,在海参养殖与加工领域劈波斩浪。他,就是全国劳动模范、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孙永军。
赵春青 绘
“在养殖车间,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,冬天冻得手脚发麻,海水潮气直往骨头缝里钻。”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,孙永军说,正是那段时光积累的数据和经验,为后续的技术突破打下了基础。
在无数个与育苗池相伴的日夜里,孙永军带领团队用6年时间完成了种质资源收集、亲本筛选等关键环节。2017年,他们成功选育出具有耐高温、耐盐性等显著优势且性状稳定的刺参品种,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。
为了提升产品质量,孙永军同样不遗余力。他和团队采用光合细菌生态喂养方式,扩大良种比例,历经十余年实验摸索,先后培养出“崆峒岛1号”和“鲁海1号”两项国审刺参新品种。这些新品种海参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,壁体增厚20%,加工出成率提高8个百分点,累计为企业创效1亿元以上。
解决了养殖环节的技术难题后,孙永军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参加工领域。他敏锐地发现,虽然海参营养价值高,但食用不便一直是制约其市场推广的重要因素。于是,孙永军萌生了研发即食海参的想法。
处理海参的关键在于控制蒸煮温度和时间——时间长了,海参软黏并且营养成分流失;时间短了,海参又难以嚼烂,影响口感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孙永军团队与高校联合攻关,他们尝试了上百种方法,最终采用生物酶解等技术,研发出“即食鲜海参加工方法”,生产出全国第一枚即食鲜海参。
随着即食海参的畅销,海参加工产业日益红火,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——如何处理海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,使其减少浪费?
孙永军再次带领团队迎难而上,与各科研院所展开合作,开发出海参提取物等一系列高科技含量产品。如今,海参肠、海参花等海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,都有了加工再利用的好去处,海参产业链不断延长。
企业所在地石岛,周边农户大多靠海吃海,普遍存在养殖粗犷、技术落后等问题。孙永军牵头成立助农惠农帮扶小组,发动50多名党员,建立党员流动技术推广站和党员技术服务队,与周边从事海产养殖的10多个沿海村、2000多户群众结成帮扶对子,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渔民手中的“致富经”。
炒股配资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