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记者 王远 刘融 周輖 环球时报记者 胡雨薇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”中国人民志愿军由此过江、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,让辽宁丹东市闻名遐迩。不过,丹东还有几个鲜明特点或少为人知。
这里是中国最大边境城市: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市区紧邻边境线的地级市中,丹东人口规模与城区面积最大;这里是万里海疆“北起点”:自位于丹东东港鸭绿江与黄海交界处的“江海分界”碑起,我国约1.8万公里海岸线蜿蜒南延,直至广西防城港;鸭绿江上,两国船只自由来往,船上的人们见面都招手致意,让人真切感受到“友谊之江”的独特魅力……
丹东隔鸭绿江与朝鲜新义州市相望。“友谊之江”连两国,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情,也见证了沿海、沿江、沿边的“三沿城市”丹东,不断深化双方经贸和人文交流,让深厚的传统周边友好情谊历久弥新。
传统友好的情与谊——
你教我跳朝鲜舞蹈,我教你跳中国民族舞
始建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的虎山长城,位于丹东宽甸的虎山之巅,是明长城东端起点。登上山顶远眺,鸭绿江碧波如练,对岸新义州的田畴农舍在薄雾中若隐若现。沿栈道下行至江岸,“一步跨”景观跃然眼前——这里的中朝边界仅一溪之隔。
明长城遗迹、“一步跨”等独特景致,每年吸引各地游客来丹东,感受边城风情。今年上半年,丹东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526.07万人次,同比增长30.55%。来自北京的游客小李说:“丹东有厚重历史、边境风景,还有民族特色,值得细细品味。”
丹东与朝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古代,这里是前往朝鲜半岛的重要通道。新中国成立后,这里是抗美援朝的战略后方和出征地。登上丹东的英华山,抗美援朝纪念馆里,一件件展品、一个个场景,诉说着“中朝传统友好”的深刻记忆。
居住在丹东、今年92岁的刘吉惠老人,曾是一名志愿军文艺战士。1951年,年仅十几岁的她跨过鸭绿江,为战士们表演节目、鼓舞士气。一次她受了伤,医疗条件有限,志愿军便用临时担架把她送到朝鲜当地人家中养伤。“他们家里也十分困难,但总是把好的东西先给我用。”她回忆道:“停战后,我们与当地舞蹈演员互相学习交流,你教我跳朝鲜舞蹈,我教你跳中国民族舞,还将所学内容编排到各自的演出中。”
邀请朝鲜国立民族艺术团演出、开设中朝民俗文化园、组织文艺团队赴朝鲜参与“平壤欢乐春节”文化活动……丹东与朝鲜的友好交往赓续不断。
“在朝鲜,我的学生已经有千余人。”辽东学院教师黄丽曾3次到朝鲜,在平壤外国语大学担任中文教师。她自豪地说,在平壤工作时,感受到学校对教学的重视,以及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学习热情。“这些中文专业学生毕业后,成为发展中朝传统友谊、促进中朝文化交流的生力军。”
江水两岸的产与销——
朝鲜护肤品和化妆品畅销,尤其是“春香”牌
中朝友谊桥建成于1943年,原本称为鸭绿江上桥,由近中国一侧6孔吊弦桥梁和近朝鲜一侧6孔平弦桥梁构成,总长940余米。199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之际,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两市联合将其命名为“中朝友谊桥”。如今,这条公路、铁路并行的两用桥,成为贸易的“大动脉”。
走进丹东国际商贸城,工作人员邹明月身穿朝鲜服饰介绍,这里在售的朝鲜货品有酒水茶饮、护肤品、洗发水,还有朝鲜艺术家创作的油画、版画,以及朝鲜明信片、纪念邮票等,“朝鲜商品销量一直不错,除了本地消费者,还有很多中外游客购买。”
《春香传》是朝鲜家喻户晓、尽人皆知的文学作品,有“朝鲜民族的《红楼梦》”之称。在朝鲜,有一个以“春香”命名的化妆品品牌,记者在丹东发现,“春香”在这里也是“网红”产品。工作人员说,朝鲜的护肤品和化妆品是销量最好的产品,尤其是深受朝鲜民众喜爱的“春香”牌,有时还会供不应求。
漫步丹东的历史文化街区安东老街,二楼一间“高丽铺”店里,朝鲜产的开城高丽人参香皂摆在醒目位置。“这些进口香皂含有人参成分,销量很好,是店里热门产品。”店员高大姐介绍。
从“春香”牌护肤品到高丽人参香皂,这些深受喜爱的朝鲜商品,都来自朝鲜新义州化妆品厂。该化妆品厂是朝鲜首个化妆品生产基地,生产的化妆品有250多种,出口到很多国家。
在香皂车间,记者看到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有条不紊忙碌着。这里从原料投入到最后成品包装,已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作业。目前新义州化妆品厂香皂年产量约6000吨,其中人参皂和透明香皂的海外订单最多。这两种香皂均以朝鲜开城高丽人参提取物为主要原料,广受消费者好评。
文化交流的音与画——
文化交融流淌在悠扬歌声里,也体现在雅俗共赏的美食和绘画中
初来丹东的游客,首先会对融合了本地特色的朝鲜族风味美食留下深刻印象:改良版的拌冷面、烧烤架上的大黄蚬……也有口味地道的,比如朝鲜族打糕、石锅拌饭等,广受欢迎。不少丹东朝鲜族民众,有了展示特色手艺的机会,也成为促进文化融合的“使者”。
安东老街“金珠打糕店”传出富有节奏感的“咚咚”捶打声和欢快有力的吆喝声,不少中外游客驻足观望。打糕是朝鲜族风味传统食品,每逢年节、寿诞、婚庆等重要场合,总是不可或缺。打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金珠的技艺便源于儿时记忆:“过年过节,蒸糯米、捶打糕的场景至今难忘。大家围在一起,有的帮忙,有的跳舞,那种欢乐氛围特别温暖。”为了将快乐记忆延续下去,她选择以制作打糕为业,学习家族传下来的传统手艺。
传统打糕制作讲究巧劲,需将优质糯米浸泡蒸熟后趁热捶打,边捶打边喊“步步高升”“财源广进”等吉祥话。如今,金珠在传统打糕中巧妙融入丹东特产草莓、蓝莓等食材,开发出色彩缤纷的新式打糕,既保留传统风味,又赢得年轻人喜爱。为宣传打糕文化,金珠还积极投身非遗传承,连续8年举办公益课堂,走进校园传授技艺。她说:“要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背后的文化。”
在丹东,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美食上,更流淌在两国人民相互传唱的歌声里。夜晚到鸭绿江边漫步,两岸传出的悠扬歌曲声,在平静的江面上清晰回荡。有时能听到江这边朝鲜风格的歌曲,或对岸传出的用朝鲜语唱的中国歌曲。来丹东交流的朝鲜朋友尤喜用朝鲜语演唱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,语言不同却旋律相通,最易引发双方的心弦共鸣。
绘画近年也成为促进文化交流、民心相通的桥梁。“朝鲜当代绘画特别注重写实,对民族风情、自然风光等的方方面面喜好,都让中国民众很容易理解和喜爱。”丹东新区美术馆馆长、市政协委员王婷婷曾与朝鲜金坪艺术馆等文化机构,多次举办“中朝艺术家联展”等文化交流活动。“包括绘画在内的文化艺术交流,正吸引越来越多人来丹东领略‘鸭绿江畔、丹东真好’边地文化、体悟边城魅力。”王婷婷说。
走进位于丹东市花园路的中朝文化展览馆,优秀朝鲜艺术作品琳琅满目。“这些作品中,最受游客欢迎的是朝鲜油画,朝鲜画家超写实的绘画手法让艺术形象逼真。”展览馆游客接待中心经理张春翔介绍,这座建筑面积3.2万余平方米的中朝合作文化产业项目,从一开始的中朝文化艺术创作及展示不断发展,相继增加了朝鲜族民俗体验区、中朝文化艺术品长廊、手工艺坊、中朝美食及朝鲜商店,每年还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、中朝艺术家笔会、艺术作品展等,吸引不少市民游客。
“鸭绿江啊,和你一样中朝友谊永不变,同生死共命运我们的友情深……”正如朝鲜影片《兄弟之情》所唱,有深厚传统情谊做底色,有日益深化的经贸与人文交流为工笔与写意,中朝友谊画卷正越来越丰富多彩。
(人民日报记者刘洪超参与采写)
链接·辽宁丹东
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黄海之滨,是一座以工业、商贸、物流、旅游为主的沿海、沿江、沿边城市,被誉为“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”。
近年来,丹东市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。2022年丹东港口岸扩大开放获批,新增对外开放岸线6.8万米、泊位22个;2024年丹东港口岸大东港区10个泊位临时对外开放获批,实现国际船舶正常进出;2025年,丹东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。
丹东还举办一系列艺术展览、文艺演出和非遗传承等活动,不断加强中朝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,推动双边人文交流向更宽领域发展。丹东鸭绿江马拉松被誉为“最美边境线上的马拉松”,多年来吸引了包括朝鲜选手在内的多国运动员参赛。
炒股配资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